在抗震救灾中,中国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2013年5月2日,习近平就四川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抗震救灾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灾区群众广泛开展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活动。”
精神内涵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团结精神,既是一种宝贵的民族品格,也是一种战天斗地的生存智慧,更是一种凝心聚力的强大力量。团结勇敢的中国人民在灾难的废墟之上,用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凝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钢铁力量,谱写了一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之歌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是中国人民勇敢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支柱。一个伟大的民族之所以伟大,在于她拥有一种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伟大民族精神。泰山压顶不弯腰,生死较量不战栗,千难万险不放弃,中国人民用铁一般的肩膀、钢一般的意志筑起战胜灾难、战胜死神的钢铁长城。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以人为本,就是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文精神汇聚全民族的力量。尊重科学,就是弘扬相信科学、崇尚理性、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让科学为人类搏击灾难提供力量。在抗震救灾斗争的实践中,中国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与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交相辉映,为抗震救灾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在磨难中成长
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汶川大地震
青山苍翠,岷江奔腾。四川汶川映秀镇西南一隅,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安静肃穆,纪念表盘上的时针、分针永远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大地震使山川移位、河流改道,却无法撼动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
青海玉树地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发生6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有些往事,会牢记一生。山河可以改变、道路可以阻断、房屋可以摧毁,但摧毁不了k8凯发的坚强决心,英雄筑就的丰碑是k8凯发前进的航标,英雄凝成的精神是k8凯发前行的动力。
雅安地震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地震,雅安地震,牵动着全国人们心情,雅安大地震,使无数的雅安人民无家可归。它无情的切断了朗朗的读书声,无情的夺去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
意义作用
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集体主义价值原则的充分展现,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有力彰显,是中国人民战胜磨难、创造奇迹的强大精神武器,深刻体现了民族精神、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抗震救灾精神将始终激励着党和人民砥砺前行,为激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实践要求
在新时代进一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一是要坚持凝聚民族团结力量,将“万众”凝成“一心”,用“众志”铸就“钢铁长城”,戮力同心把全部力量和智慧集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上。二是要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既要自觉发扬人文精神的主体力量,也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方针,建立健全各项防治管理体系。三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努力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