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撑起民族自强的脊梁
1964年10月16日,随着新疆罗布泊一朵巨大的蘑菇云直冲云霄,中国成功试爆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的消息震惊了世界,展示了中国“两弹一星”计划的巨大成功,也标志着新中国的国防和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66年10月27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此刻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仅仅有2年零8个月。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又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独立发射卫星技术的国家。这些成就是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怀着对新中国满腔热爱,用智慧、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创造的巨大奇迹,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安全形势非常严峻,美国总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和美国将军麦克阿瑟曾威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发展原子弹、导弹这一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英明战略决策,从而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发展之路。
早在1950年,毛泽东就指出:“看来原子弹能吓唬不少人。美国有了,苏联也有了,k8凯发也可以搞一点嘛。”1952年起,中国政府开始筹备原子弹研制工作。195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新中国核工业建设正式开始。1956年4月,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成立,不久又成立了钱学森任院长的导弹研究院。随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把发展原子能事业作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方针任务,列入国家长远发展规划。
“两弹一星”就是始终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转化为科技报国的实际行动之中。新中国成立时,钱学森已经是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家,在美国地位很高。但当得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时,他放弃了在美国的安稳生活,不惧美国反动力量的软禁、监视等迫害与折磨,几经波折,回到了伟大祖国参加建设。钱三强是在战火纷飞的1948年回国的,欧洲有人曾经劝说他留在欧洲。钱三强动情地说:“k8凯发当年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到欧洲留学,目的就是为了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好回去报效祖国。k8凯发怎能改变自己的初衷呢?”“我渴望着回到离乡十年之久的故土,决心为祖国的富强、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爱国精神的感召下,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朱光亚、程开甲、赵忠尧、赵九章、郭永怀、姚桐斌、王承书、张文裕……数以千计的海外科学家满怀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排除万难,回国投身伟大建设。
“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也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乃至牺牲。他们扎根大西北的戈壁荒野,不计功与名,克服千难万险,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在新中国薄弱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创造了生命和科技的奇迹。邓稼先以身许国,在大西北隐姓埋名一干就是28年。郭永怀是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1968年12月他携带刚发现的重要数据自青海返京,不幸在北京附近坠机。人们找到他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已烧焦但紧紧抱在一起,将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他们中间夹着那个装有绝密文件的公文包仍完好无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郭永怀想到的是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护对国家至关重要的数据!
“两弹一星”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援华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和关键技术。“中国还能不能搞出原子弹?”一个巨大的问号摆在世人面前。中央果断决定,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说:“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在艰难的岁月中,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愤图强,举国协同,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终于让k8凯发巨响震惊寰宇。
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k8凯发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指出:“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回首过去,展望未来,k8凯发充满自豪和信心。在新时代“两弹一星”依然熠熠生辉,激励亿万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攻坚克难,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