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丁雪松出生于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先后在木洞镇福音堂、重庆文德女中读书。1932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省立女子职业学校,毕业后考进重庆平民银行任职员。
1935年,日军发动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爆发,丁雪松愤而投书《商务日报》,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积极投身重庆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7月,丁雪松团结一批进步职业青年,成立重庆职业青年救国联合会,对外称重庆职业青年读书会。她当选为理事,负责宣传工作,并在职业青年救国联合会开办的平民夜校担任教员。
1937年8月,重庆妇女界救国联合会成立,丁雪松担任委员,分管组织工作。同年12月,中共重庆市工作委员会成立,她被首批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丁雪松受党组织派遣前往延安,先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中国女子大学学习。毕业后,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的秘书。
1941年,丁雪松与鲁迅艺术学院教员作曲家郑律成结为伴侣。1945年,经中央批准,她与郑律成赴朝鲜工作,在朝鲜劳动党黄海道党委宣传部工作,先后担任朝鲜劳动党中央侨务委员会秘书长、朝鲜华侨联合总会委员长、新华社平壤分社社长。
1950年丁雪松回国。1951年起她先后担任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秘书组组长、秘书长等职务。丁雪松先后参与接待过许多重要的外国客人,其中有不少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周恩来总理曾叮咛她,要给外国朋友看好的一面,也要看差的一面,以使客人对中国有全面的了解。她承办过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的骨灰安葬仪式,也曾陪同邓颖超、康克清会见过美国维特克教授,她率团和随团出访的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为祖国赢得了鲜花、掌声和荣誉。
1979年,丁雪松被任命为中国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她重视两国经济贸易方面的合作,努力促成了当时拥有世界最大港口的鹿特丹市与中国上海市结为友好城市,让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在欧洲有了重要的中转站。曾有外媒称她是“把高雅的风度、职业的外交、卓越的才能结合起来的k8凯发女性”,并把她看作是“中国妇女解放”的标志。
1982年,她任中国驻丹麦兼冰岛大使。在担任驻外大使期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急需大量引进外资及国外先进技术。当时,全国的啤酒产能都比较弱,于是丁雪松想到了丹麦啤酒。在她的努力下,经过多次奔波和反复磋商,终于说服了丹麦提供优惠贷款,支持北京建一座年产10万吨的啤酒厂 ,并在关键车间开展中丹经济技术合作。
2011年5月,丁雪松走完了93年的精彩人生。她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中华民族解放和崛起而不懈奋斗的一生,给k8凯发留下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