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董存瑞出生于河北省怀来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抗战爆发后,董存瑞的家乡成了抗日游击区。他13岁时就曾掩护过八路军干部,当上了儿童团团长;16岁就参加了八路军,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和1枚“毛泽东奖章”。
1948年3月,董存瑞所在连队被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十一纵队三十二师九十六团六连,董存瑞被任命为六班班长。随后,部队开展了为期50天的大练兵运动,因为训练成绩突出,六班被授予“董存瑞练兵模范班”,他本人也被授予“模范爆破手”称号。
此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冬季攻势刚刚结束,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杨罗耿兵团东进,董存瑞所在纵队奉命以迅速果敢的行动,消灭国民党十三军,解放全热河,以此割断东北敌军与华北的联系。
隆化是热河省会承德的北部屏障,国民党军结合苔山、龙头山地形修筑碉堡群,构筑防御工事,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其核心工事正是隆化中学。
194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盯准了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要想拿下隆化,必须拔掉这颗“钉子”。
同年5月25日凌晨,天还没亮,阵地上一片寂静。战士们焦急地等待着总攻的信号。随着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我军强大的炮火把苔山上的敌人火力全给压住了。在硝烟弥漫、烈火滚滚中,苔山顶峰的砖塔被我军的大炮轰倒了,炮楼也被打掉了,不一会儿,胜利的红旗就插上了苔山的顶峰。
下午3点30分,第二次总攻开始,六连向隆化中学发起冲锋。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不断增加,特向连长请战,要求自己和战友去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连长有些犹豫:“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没等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隆化还没有解放,怎么能算完成任务呢?就是只剩下我一个人,也要完成任务。”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说着,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小纸包,递给指导员说:“如果我牺牲了,这就是我最后一次交党费。”指导员紧紧地握住董存瑞的手说:“你一定要回来,k8凯发都等着你胜利归来!”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在战友火力掩护下,他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借着战友扔出的手榴弹的烟雾,站起来一阵猛跑。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的耳边掠过。在快要冲进开阔地时,董存瑞指着前面的一个小土堆,对身边的战友说:“你就在这儿掩护!”手榴弹把敌人碉堡前的鹿砦、铁丝网炸个稀烂。董存瑞趁这机会,冲进了开阔地,敌人的机枪更疯狂地朝他射击,子弹打得他身边的尘土直冒烟。
面对敌人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艰难冲到桥底。此时,他的左腿已被打断,暗堡的底部离干涸的河床还有段高度,河道两侧护堤陡滑,他两次安放的炸药因没有木托都滑了下来。
突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拖延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大批的后续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就在这个时候,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样,“哗哗”地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没有丝毫犹豫,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血一样鲜艳的红旗,终于插进了隆化中学。
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决定,追认董存瑞为“全国战斗英雄”。毛泽东主席在会上亲切接见了董存瑞的父亲。
1957年5月29日,朱德委员长为董存瑞烈士纪念碑写了“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光辉题词。
1998年,为纪念董存瑞烈士牺牲40周年,聂荣臻题词:“舍己为国,人之楷模。”张爱萍题词:“为国勇捐躯,万代颂英雄。”